粗识轩辕奏乐声丨乘桴剧社《四张机》第二场演出圆满落幕

最新校园新闻

2024-04-19 16:45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3月14日,一个普通的周四夜晚,随着片尾曲《知我》钢琴声响起,由FLA乘桴剧社排演的民国知识分子喜剧《四张机》第二场演出圆满落幕,也宣告了“乘桴剧社”的正式建社。

 
 
 
 
 

 

 

 

剧情

简介

 
 
 
 
 
 
 
 

 
 
 
 

民国八年,风云激荡,四张意料之外的试卷被摆在了三位秉性各异的北大文科教授面前。四名考生只能录取一人,如何取舍?三位教授陷入了一场治世求学与乱世成人的论辩。伴随着新世界的潮水势不可当地汹涌而来,北大红楼在这潮水之中要将教育推向何方?老传统与新思想在破碎的山河上碰撞,象牙塔中的书生又要如何独善其身呢?

 
 
 
 
 
 
 

《四张机》这部话剧是北大出身的剧团“话剧九人”的成名作之一,是目前依然在全国巡演的高分剧目。长达两万五千余字的剧本引经据典,讽评时局,语言辛辣而典雅,把握起来难度着实不小,但几位演员都流畅地掌握了自己的台词,也把握住了角色的个性,为观众呈现了酣畅淋漓的表演,不仅让许多校内熟识的师生对他们刮目相看,更有不少本只是“晚饭后闲来无事随便来看看”的小镇邻居们一直看到剧终谢幕才恍然发现,这不是外请的专业剧组演出,竟然只是一班初中生而已。

 

 

 

演职人员

介绍

 
 
 

 

支持白话文运动的年轻教授,主张西学东渐,狂飙突进,锐不可当,但是在恋爱问题上却常方寸大乱。

 

 
 
 
 
 

 

 
 

 

 

 

学贯中西的老教授,儒家传统和旧秩序的拥护者,胸中宛如常坐八门大炮,却对自己女儿的叛逆无计可施。

 

 
 
 
 
 
 
 
 
 
 
 

 

沉迷戏曲的青年教授,被卢教授打趣为“也好、也行、也同意”的和平主义者,却也坚持教育公平的底线,极为怕太太。

 

 
 
 
 
 
 
 
 

 

隔壁清华的理科教授,卢泊安的好友,秉承科学思维方式,认为追求真理才是文士气节,热衷于打牌。

 

 
 
 
 
 

 

 
 
 

 

古教授的小女儿,想要为女子争取公平教育的权利,即使为此忤逆固执旧派的父亲也在所不惜。

 

 
 
 
 
 

 

 
 
 
 
 

鲁成

 

 

林子诏  九年级  饰 第二场 

 

 
 
 
 
 

 

 

 

北大的新校役,看大门的同时也盯着社会动向,工作之余会去上学校的校役夜班给自己充电。

 

 
 
 
 
 
 
 
 

 

跟着军阀副官从四川一路打到华北的小兵,个子不大,口气不小,常跟着军阀姨太太招摇过市,充当打手。

 

 
 
 
 
 

 

 
 
 

 

考生关沥海的母亲,年轻时是戏班的台柱子,后来嫁给军官做姨太太。

 

 
 
 
 
 

 

 

舞监

手记

 

刘卓艺

 

 

 

 

 
 
 
 
 
 

 

 
 
 
 
 

 

当卢泊安说出:“歌哭作大通“后,灯光暗下,屏幕亮起结尾视频,《知我》的旋律在耳畔响起,我忽然觉得鼻子一酸,眼泪几乎都要掉下来——被深深地打动了。

 

最初拿到剧本时,我曾一度怀疑作为初中生的孩子们,能否将其演绎出来,甚至能不能背下来台词。这是一部将近两小时的剧,即便是改过的剧本也有近三万字,讲述的内容正是我国新旧文明产生冲突、思想碰撞最为激烈的五四时代。无论时长还是深度,这都是一次挑战,而孩子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向他们致敬!

 

 
 

 

尽管主演人选几次更改;尽管最初排练的效率低、进度慢;尽管在正式演出当天还在修改舞美和背景;尽管这次表演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演出无疑是成功的,所有的付出都值得。而这一整个学期筹备过程的个中辛苦,也将成为所有主创人员弥足珍贵的回忆。

 

感谢吴越导演将这么有趣的剧本带给我们,不厌其烦地带着大家排练,你是我们的主心骨,是这部剧的灵魂;感谢凯南、光宗的技术支持,救场如救火,未来我们还希望更多才华横溢的老师加入;感谢孩子们的努力,你们站在舞台上光芒万丈。

 

我常常在思考,国际教育视野下的语文课,如果脱离课本,应该怎么教学。戏剧,或许就是一个最好的出口。当灯光洒下,大幕拉开,孩子们在舞台上还原一幕幕经典的情节,他们与历史或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这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乐趣与意义所在吧。

 
 
 
 
 

 

希望这次演出的成功,是一个好的开始。我期待着戏剧的种子在FLA生根发芽,可以成立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戏剧社团,将戏剧之夜变成我们学校的特色活动保持下去。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导演

手记

 

吴越

 

 

 

 

 
 
 
 
 
 

 

 

作为一个爱好话剧的教师,自2019年观看《四张机》的首演开始,我就一直希望能把这部戏带给我的学生。这部戏布景简洁,内核却宏大,适合学校的舞台。而且虽然剧中时间是五四运动前夕的1919年,当时讨论的问题许多至今没有过时,尤其值得尚且身在象牙塔里的学生进行思考。

 

治学究竟应该先行求真还是先行求善?

传承经典和推陈出新如何达成平衡?

在起点并不公平的情况下究竟应该追求结果公平还是机会公平?

学习究竟应该以追求个人幸福为目的还是以追求社会价值为目的?

 

 

这都是对于教学极为重要,但也许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难以展开的话题,然而在剧场中,我们可以伴随着剧中人物的命运沉浮,反复咀嚼他们的讯问,将这些思考植入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的心灵深处。

 

一个学期的时间,要把这样一部话剧排演到能够上台,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何况是与一群初中生。我与《四张机》的编剧老师交流取经时,她也叹一句“一腔孤勇”,只是祝我好运。

 

而我无疑是运气极好的。这群初中生的表演欲望、潜力和可靠,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比如在这样一个小规模的学校里,最初想要凑够演员人数,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两次演出都让各路观众们惊为天人的领衔主演,卢教授的扮演者尹东旭同学,是我在课间的走廊里“捡”来的。没有报名这门选修课的他被我在楼道里截住,拉来客串兵痞的角色,却阴差阳错在定角时成为了主演之一。他最终没有辜负这个角色,始终积极揣摩剧本和人物原型,一改日常的慵懒形象,脱胎成了舞台上风度翩翩的万人迷卢泊安。

 

求教授的扮演者王洋凌九同学也是以“救火队员”的身份加入的。由于原定演员是高尔夫特长生,训练时间与戏剧排练冲突,我们不得不在去年11月临时换角,此时离计划上演时间已只剩下两个月。作为在学校里早已小有名气的话剧“大户”,王洋凌九答应接下这个角色让我如释重负。在他父母的鼎力支持和陪同练习下,他快速融入,塑造出了一个书卷气浓厚的青年学者求三野。

 
 
 
 
 

由于初演收获了校内外观众的热烈好评,我们杀青时当即决定寒假后加演一场。然而开学时,原本饰演北大校役鲁成的同学离开了海南,我们需要在一个星期内“培训”一个新的“北大校役”入组“上岗”。多亏林子诏同学不负众望,以惊人的速度掌握了全山东方言的台词,让北大校役以全新形象登场,保障了演出顺利进行。

 
 
 
 
 

就像好书一样,好戏是值得一看再看的。与书不同的是,戏剧在一演再演的过程中可以更加快速地调整变化,常演常新,常看常新。这是排演二场给剧社同学们上的一课

 

事实上,原版《四张机》就曾有过求教授扮演者骨折,导演当机立断安排了剧中求教授受伤骨折,拄拐亮相的情节,于是此次我自己演出前手臂负伤,便也依样画葫芦,为马水仙这个军阀姨太太增加了受到家暴的个人背景,不止让形象合理,更让后面“girl helps girl”的转折更加顺理成章。

 

 

剧社学生们曾忐忑于没人愿意看重复的演出,但二场演出的上座率喜人,我们在重塑这部戏的过程中调整的细节和人物设定也得到了“二刷”观众的肯定。我在剧场的耳濡目染中学到的变通空间,希望也能这样在言传身教中不断传递下去吧。

 

这部戏适合校园的一个原因是道具和舞台布景比较简单,但校园剧社向来难以避免的问题是,参与的学生往往都有较强的表演欲,很少有人会甘心充当幕后技术人员。

 

 

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写着这样一句话“当你真正渴望某种东西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完成”,这次排戏让我对此有了充分的体会。

 

这个剧组的人手虽然一开始捉襟见肘,但是在需要的地方,总会有合适的人选恰好出现在应该的位置,无论是演员们自己身怀绝技,还是因为好奇前来观看排演的师生自告奋勇,这个团队最终闭合了每一个关键的环节。

 

比如作为美术特长生的尹安琪(剧中饰古娴)在表演的同时义不容辞地接受了美术设计工作,我们的舞台背景和颇受好评的海报、纪念门票都是由她手绘的。

 

 
 

 

比如张凯南老师在我开口之前就自带干进组,担任了我们的第二灯光师,负责在舞台前控制场景切换到“北大校门口”时的独立灯光组。

 

剧组的主力成员大多来自九年级一班,得益于他们热爱戏剧的班主任——刘卓艺老师在班里培养起的戏剧表演传统。在上学期末排演时间异常紧张的阶段,也多亏了刘卓艺老师匀出的早读和自习时间,帮助我们争分夺秒地加练。刘老师也最终投身到我们中间,担任了舞台监督和灯光师的角色,在整个演出期间稳稳坐镇控制室。

 

 

道具的准备也是同样。虽然在演出时台下的观众并不会清晰地看到台上的每一个物件,但是为了让演员们产生更真实的场景感,我们在制作道具的时候还是认真地手写了三张试卷和一封来信。

 

 

支持白话文运动的进步学子罗镜山,卷子要用钢笔写就,其他三张则是毛笔小楷。一手华丽骈文的军阀公子关沥海,当是一篇随性飘逸的行书;基础一般却勤学苦读的贫寒学子张九伦,书风则应该严谨端方;心怀天下同胞的新女性邓弈秋,则应配一手大开大阖、奔放雄健的字体。

 

时常来探班的九年级姑娘万佳欣与吴济婵恰写得一手好字,顺理成章被我留下,成为道具组最强外援。

 

 

学校的舞台灯光和音响条件总是无法和专业的剧场相比,经费也要尽可能节省,所以在正式演出前,我带着学生们满学校“捡”道具(和人),充分发挥“凑合学”原则。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这部戏舞美灯光音效设计的关键词。

 

为了制作北京大学校门的柱子,我们撕了一条床单,毛笔大字写上“国立北京大学”,又从服装教室借来针线把它缝在幕布边上,就形成了“校门口”这个场景。

 
 
 
 
 

“校门口”还需要一个舞台侧面的单独灯光,礼堂的现成灯组不好实现,后来我们在校园里的美术作品展区发现了给石膏像打光影的立式打光灯,就立刻找美术组借了过来,结果效果奇佳,许多观众在演出后都提到这个明亮温暖的校门口独立灯光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第五幕戏,学生运动的背景有枪声,我们在素材库里搜罗到的音效总太单薄沉闷,但就在初演的前两天,我在检视礼堂后台时无意间发现了一组架子鼓,就跑到台前吆喝了一嗓子“有没有人会打鼓”,没想到正在围观排练的八年级学生胡玉锋恰好是一名鼓手,于是他立刻就从“吃瓜群众”升级成了剧组的音效老师。最终鼓声模拟出的枪炮声激烈而有层次,把三名教授声嘶力竭向学生喊话的场景推到了全剧的高潮,在这个各方面都照猫画虎力求“还原”原版戏剧的新手作品中,成为了我们自己的创新亮点。

 
 

 

最后的片尾谢幕部分,原计划只是演员合唱主题曲《知我》。剧中清华隋教授的扮演者恰好是学校里人称“钢琴小王子”的赵子赫同学,我们于是放弃播放原声,从网上找到曲谱,定下了由赵子赫现场弹奏钢琴,大家跟唱的方案。虽然不如原声那么专业,但是有一种清澈的真诚感。每次听到大家稚嫩略带生疏的歌唱,都让我想到东坡说在海南“粗识轩辕奏乐声”,是一种原始的生命感,其中昭示着蕴含着巨大力量的未来。

 

 

记得第一场演出结束时,掌声如雷鸣,演员们谢幕时已经激动到语无伦次,而我最终带着他们走下舞台时,张凯南老师冲上来对我喊道:“海南不再是文化荒漠了!”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这就是苏东坡在离开海南时能够“九死南荒吾不恨”的原因吧。在海外孤岛重新辟出一条文教之路来,听到鸿蒙中的歌声与文明的星火交织愈烈的噼啪声响。

 

因此我们的剧社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乘桴剧社”。

 

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有些课堂里做不到的事,我们在舞台上做到了。

 

 

 
 

 

 
 
 
 
 

 

 

 

最后,随着《四张机》的落幕,乘桴剧社本学期的新戏《蒋公的面子》排演也正式开始了。我们仍然在招募对话剧表演或幕后工作有兴趣的学生、老师、家长参与,希望有兴趣的各位不吝联系吴越或刘卓艺老师,希望有更多有趣的人一起做有趣的事,一起辟蹊径、拓荒原。

 

 

-THE END-

 

 

文字 Writing丨Pallas Wu   Joey Liu

编辑 Editing 丨Steven Pei  Pallas Wu